上级医生到底没有教下级医师的义务?
你可能以为,医院是个“知识流动”的地方。
老医生带新医生,像师徒制那样,手把手传技术、传经验。
但真进了医院你就会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有人说,教是情分,不教是本分。
也有人反驳:“拿着教学费,享受教学医院的待遇,怎么能说没义务?”
还有人更现实:“同样是同事,我干嘛要教你?我辛辛苦苦学来的本事,凭什么全告诉你?”
于是,一场关于“上级医生到底有没有教学义务”的讨论,成了医生圈里的长久争论。
而这背后,其实藏着医疗体系的结构性问题:责任、风险、利益、时间,还有人性。
“手术霸”的存在
不是个传说
在外科,有个大家都懂的词——“刀霸”。
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手术室里的“一哥”。
这种医生,不光技术好,还几乎垄断了所有主刀机会。
别人想练手、想上台,都得先过他那关。
甚至有的主任一坐就是十几年,底下的年轻医生一个个老了,还在拉钩子。
听起来夸张?其实一点不稀奇。
毕竟,在医院的考核体系里,手术量和收入挂钩。
手术越多,奖金越高,名声越大。
你说他凭什么放权?凭情怀?那得先有余力去谈情怀。
有人笑说,这叫“医生版的封建领主制度”——科主任就是山头老大,手术室就是封地。
他能决定谁上台、谁看病、谁升职。
至于教学嘛,对不起,没空。
那上级医生真的没义务教吗?
先说结论:
从“制度”上讲——确实没写明“必须教”;
但从“责任”上讲——他不得不教。
因为医院是连坐制。
下级医生出错,上级医生要担责。
所以,哪怕他不想教,也得教你到“能独立不出事”的程度。
但这只是“下限教学”,不是“培养接班人”。
有个医生说得特别直:“我带徒弟,是因为我懒。要是我什么都自己干,早累死了。教会他们,反而能少干活。”
这话听起来像玩笑,其实是现实。
能让带教产生动力的,往往不是“制度”,而是“效率”。
如果教一个下级能减少麻烦、分担风险,他就愿意教。
反之,如果教徒弟反而增加风险、拖慢进度、还得擦屁股——那抱歉,他宁可一个人干。
为什么有人愿意教
有人死都不教?
这事儿跟人性和环境都有关系。
有医生总结过几条特别扎心的规律:
1. 年龄差太小,不教。怕威胁。
2. 手术量不够,不教。自己都没机会练手呢。
3. 有钱途,尤其奖金按手术量算,不教。教会了徒弟,自己饿死。
4. 私立医院,不教。风险自己担不起。
5. 临退休、没竞争压力,或者真想留名——会教。
6. 格局大、性格佛系的医生,也会教。
所以,你会看到某些科室的奇观:主任快退休了,突然变得特别“慈祥”,开始培养徒孙。
因为他也知道,没接班人,自己想提干都难。
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一句老话——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
每一份“教”背后,都藏着一套现实的算盘。
带教
其实是一种“互相消耗”
很多规培医生都有这种感受:白天查房、写病历、陪着上级忙到半夜,结果啥都没学到。
问问题,上级一脸不耐烦:“自己去查指南。”
久而久之,谁还愿意问?
可换个角度看,上级医生也在崩溃。
一个病区几十个病人,每天查房、写报告、应付会议。
要是再带几个“等着被教”的学生,那真是分身乏术。
一个医生形容得很形象:“带教就像在水下救人。你一边憋气、一边还得教对方怎么呼吸。”
时间、精力、耐心、责任,全在消耗。
更何况,一旦学生出事,带教要背锅。
这时候你还觉得“带教是义务”,那他只会想:“我何必呢?”
“不教”带来的连锁反应
但“不教”的代价也很大。
在医院里,一个科室的传承断了,后果不是“效率变低”,而是“风险暴增”。
当老主任退休、年轻医生没上手,整个科室就成了“技术孤岛”。
病人来了没人敢做手术,医院也不得不外请专家。
你能想象,一个三甲医院的外科主任去世后,整整半年没人敢接刀的场景吗?
那种空白,是肉眼可见的真空。
也难怪有人说:“再过十年,中国医疗界会出现一批‘断层医生’。”
那时候,设备更先进、指南更完善,但能真正上手做手术的医生,却越来越少。
到底该谁教谁?
严格来说,医院里的“教学”关系分三种:规培医生、研究生、下级医师。
对规培生和研究生,上级医生确实有教学义务,因为医院拿了国家拨款,带教费也发了。
但对已经是正式员工的下级医师,就不一样了。
大家都是“同事”,不是“师徒”。
于是,带教就成了“人情事”。
遇上一个好老师,你能飞速成长;遇上个刀霸,你就得靠自己拼命。
所以不少年轻医生开始选择“B路线”——不求人、不靠上级,靠科研、靠考职称、靠卷。
这种路径虽然辛苦,但至少命运在自己手上。
而传统那种“师徒制”的路径,越来越稀有。
教与学
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
有个医生说得好:“教学教学,不光要教,还得有人想学。”
太多时候,带教不是不想教,而是教不动。
规培生里,有的拼命学、有的混日子。
有人夜里三点还在查文献,有人早上查房都在摸鱼。
久而久之,老师心里自然有数:谁值得教,谁教了也白费。
所以说,带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种“互相成全”。
上级教得越多,下级越能帮忙分担;下级越愿意学,上级也更有动力去教。
这就是所谓的“双向奔赴”。
你不跑,别人凭什么追?
那“传帮带”的意义
还存在吗?
在如今的医疗体系里,很多人已经不再相信“传帮带”。
他们觉得,时代变了,医学的门槛不再靠口传心授,而是靠系统培训和标准化流程。
但真相是,标准化能教你“怎么做”,却教不了“什么时候不做”。
它能让你成为合格医生,却不一定能让你成为好医生。
医学这行,永远有灰色地带,有模糊判断。
这些经验,不可能写进指南,也没法靠书本学。
必须靠一个比你更老、更稳、更懂风险的人带着你一点点摸索。
所以,“传帮带”仍然是医院的灵魂。
一旦这条链断了,医院就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经验的传承。
教与不教之间
其实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很多人喜欢问:“上级医生有没有教学的义务?”
但更深的问题是:在现有体制下,谁有时间、谁有动力去教?
当医院考核的是业绩、论文、科研,而不是教学;
当带教多一分责任、少一分奖金;
当所有人都在疲于奔命、卷到麻木——
“教”自然成了奢侈品。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灰。
在医院,这种灰色地带尤其浓。
医生不是圣人,他们也是打工人。
有人愿意教,是善意;有人不愿意教,也不一定是恶意。
他们只是被这套制度推着走。
但愿有一天,医院里的“教与学”,不再靠个人良心,而是靠制度激励。
那时候,老医生不怕教,年轻医生也敢学。
医学的传承,才算真正“接上了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