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降级潮!主动降低级别能自救吗?
最近医疗圈有个很魔幻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医院不但没有想着“升级”,反而在主动“降级”。
陕西宝鸡的一家医院,把二级综合医院的牌子主动摘掉,降为一级;四川广元的皮肤泌尿专科医院,也悄悄把等级调低;湖南株洲的一家妇科医院,干脆从二级降成一级;甚至更早之前,安徽淮南的一家医院,也做了同样的选择。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直觉?不是大家都想往上冲,越大越好,越高级越体面吗?怎么突然一个个都在主动“缩水”?这背后,其实藏着中国医疗体系的一场深度重组。
降级
不是丢脸,而是活下去
对很多民营医院来说,降级这一步走得无奈,但很现实。因为维持二级、三级医院的“体面”,成本高得吓人。
比如,你得配齐一堆符合等级要求的设备,CT、MRI动辄上百万,还要定期更新;你得养足够多的高级职称医生,还要有专职的临床药师、麻醉师、检验师,岗位一个都不能少;床位数也有硬性要求,空着也得开支。
对一间资金链紧绷的民营医院来说,这就像背着一块大石头,走一步都喘不过气。
更要命的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让很多民营医院原本的赚钱模式彻底被打断。
以前做多少项目就报多少,现在是“打包价”,一个病种一口价,医院想多做检查、多开药?不好意思,钱不一定给你结。
数据显示,这场改革让民营医院的平均利润率从11.3%直接跌到5.7%,40%的民营医院陷入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医院选择“降级”就是为了活下去。把体面放一边,先留住毛利,先保证现金流。说白了,降级不是目的,生存才是。
医保改革的“釜底抽薪”
要理解为什么降级潮在这几年突然爆发,就得聊聊医保改革的影响。
过去医保按项目付费,医院做得越多、报得越多。但问题也很明显,容易滋生过度检查、重复开药。
为了遏制这种情况,国家开始推DRG/DIP,把同一病种的医疗行为打包计算费用。这对患者来说当然好,费用更透明,医保基金也能用得更合理。
但对民营医院而言,这就等于直接把利润空间压缩到极致。特别是那些靠影像检查、检验项目盈利的小型医院,突然发现“大头没了”,以前还能靠项目多报点,现在一刀切之后,反而越做越亏。
再叠加医保监管日益严格,违规套保的直接出局。光今年上半年,全国就有上千家医保定点机构退出医保体系,有的是主动退出,有的是被查出违规,被直接解除协议。
对很多医院来说,一旦失去医保资格,病人流失速度比想象中更快,活下去更难。
所以,主动降级,某种程度上就是规避风险:等级低,监管没那么严,要求没那么高,能省下不少成本。
公立强势
民营“内卷”
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中国的医疗市场上,公立医院依然是绝对的主角。
数据显示,早在2018年,民营医院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公立医院,占比达到了60.4%。
听起来好像很厉害,但别忘了,83%的民营医院都卡在一级及以下,三级民营医院只占2.3%。
换句话说,数量是多,但大部分停留在低水平,没法在高端诊疗上和公立三甲竞争。
病人要做大手术、治疑难重症,第一选择永远是三甲公立。民营医院更多还是停留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层面。
结果就是,高端病人流向公立,基层病人越来越少,民营医院的“中间地带”直接被抽空。
更何况,在医保、资源、人才上,公立天然有优势。你再怎么努力,患者对“品牌”的信任差距摆在那儿,很多人就是觉得“去民营不放心”。
这种信任壁垒,靠短时间的硬砸钱很难补齐。
人口变化
釜底再添一把火
如果说医保改革是“釜底抽薪”,那么人口变化就是雪上加霜。
先看妇产科和儿科。全国结婚人数已经连续9年下降,2023年只有768万对,比2013年巅峰期几乎腰斩。
出生人口更是一路下滑,有的县一年新生儿不到700人。四川夹江县的数据就很典型:2023年全年出生只有6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3‰。
结果就是,儿科、妇产科的床位普遍空置,很多医院直接关科。
夹江县人民医院干脆把整个儿科和妇产科撤掉,分流到新成立的妇女儿童医院。江西、四川、湖南也出现过类似操作。
人口萎缩带来的影响,比任何政策都要直接。没病人,就没有收入,医院科室再“体面”也只能空转。
降级的尽头
转型还是消失?
当然,降级并不意味着问题就解决了。很多医院在降级后依然坚持不了多久,最后只能走向注销或破产。
乐山华城耳鼻喉医院就是个例子。它在2021年主动从三级降到二级,结果三年后还是注销了。
江西瑞昌的一家医院,2018年就尝试转型做医养结合养老院,最后依然在2025年因为亏损严重关闭。
所以,降级只是“缓兵之计”。真正能撑下去的医院,大概率是找到新的转型路径,比如切入康复、护理,或者干脆做互联网医疗。
广东一家二级民营医院的股东就提到,他们正在考虑降级后申请“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诊疗和药品销售开辟新通道。
这类模式虽然还在探索期,但至少是条可能的出路。
医疗的未来
从“大而全”到“专而精”
从国家层面看,其实方向已经很明确了。
8月国务院刚通过了《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要推动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社区医院的功能。
国家卫健委也在推动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做康复、护理、老年医学。
背后逻辑很清晰: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2024年末60岁以上人口超过3.1亿,占总人口的22%,预计到2035年会突破30%。
老年人失能化、慢病化、多病共存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他们最需要的不是高精尖手术,而是长期照护、康复和健康管理。
所以,与其硬撑着搞“大而全”的二级综合医院,不如集中资源去做更有市场空间的“专而精”。
降级不是退步
而是进化
当一家医院摘掉“二级”的牌子,看似是降格,实际上却可能是另一种进化。它们放下了“体面”,转而去寻找更符合市场和政策的生存方式。
就像有句话说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在医保改革、人口变迁、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中国医疗体系正在经历一场阵痛中的重构。
降级潮,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未来,我们可能看到的,不再是遍地“大而全”的综合医院,而是一个个更加聚焦的专科网络;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住院楼,而是面向老龄化社会的康复中心、护理院、医养结合机构。
这不是退步,而是必然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