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666-8021

你的位置:首页>博士留学资讯

日本艺术与设计建筑博士留学

 

日本高等教育的学科划分始于明治(1868—1912)初年,1877 年工部大学校(ICE)成立时,基本沿袭工学寮(后易名工部)时期(1871—1877)所设置的土木、机械、电工、造家(建筑)、采矿、应用化学及冶金6 个学科[1] 。 根据其开设的课程来看,土木学科相当于中国现今土木类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建筑学科则包括“建筑学”与“土木工程”。 随着1886 年《帝国大学令》(勅令第3 号)的颁布,日本的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正式生成。 目前,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的学科划分,按照学位的级别只有大类,大类之下并无统一的规定。

 

从日本建筑学会(AIJ)的类别划分来看,建筑学科下有3 个方向,即结构类、计画类、环境类。东京工业大学(TIT,以下简称东工大) 的建筑学科,隶属于环境· 社会理工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Society)建筑工学系(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其研究生阶段也同样设有3 个课程方向,即“建筑工学”(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都市·环境学”(Urban Design and Built Environment)、“工程设计”(Engineering Sciences and Design) 。 从学科内容的研究领域来看,计画类包括建筑历史、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城市设计、区域与城乡规划 。

 

中国率先负笈东瀛学习建筑的金殿勳(1909 年专科毕业)、赵世瑄(1887—1937,1910 年本科毕业)等人均毕业于东工大,之后“建筑三士”中的朱士圭(1893—1981)、柳士英(1893—1973),“建筑三杰”之一的刘敦桢(1897—1968),岭南学派代表人物陈伯齐(1903—1973),中国建筑光学开创者之一的高履泰(1920—2003)亦先后毕业于东工大。 鉴于东工大建筑学科在日本的历史地位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主要以计画类学科中的“建筑设计”博士学位论文为例,管窥其学科流变、博士论文选题的特色及传承。 故所涉及者,主要为东工大建筑学科出身且长期任教于该校并设有研究室者。

 

、东工大建筑学科的流变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力推“脱亚入欧”之国策,强调“殖产兴业”。 在掀起学习欧美技术的工业化浪潮中,开办了一系列技术学校,其中包括1881 年创办的东京职工学校(今东工大)。1902 年,继东京大学率先开办建筑学科(造家学科)之后,东工大亦设置建筑学科,由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UIC)的滋贺重列(1866—1936)出任学科长。

 

1853 年“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国门洞开。 随着神户、横滨、长崎等地设立“外国人居留地”,“洋风建筑”开始出现在日本,之后的“拟洋风建筑”大行其道。 “未来的建筑风格”成为在1910 年建筑大会讨论的主旨,1914 年,身为建筑学会会长的辰野金吾(1854—1919)提出:“(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难以共存,结构就是结构,艺术就是艺术,二者应有所区别” 。 这就是所谓的“艺术论”,其代表人物有伊东忠太(1867—1954)、武田五一(1872—1938)等。

1915 年10 月,东京大学建筑学科毕业的野田俊彦(1891—1929)在其导师内田祥三(1885—1972)与佐野利器(1880—1956)的建议及推荐下,将其毕业论文《钢筋混凝土与建筑样式》的前半部分改写为《建筑非艺术论》,发表于《建筑杂志》[4] ,在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的“艺术论”与“结构论”之争。 1920 年7 月,“分离派建筑会”的登场将这一争论掀至高潮。 随着“艺术论”主将辰野的离世,由佐野主导的《市街地建筑物法》(大正八年法律第37 号)颁布实施,以及“工政会”(1946 年定名为日本科学技术联盟)于1920 年提交的“工程技术人员教育改革建议”得到文部省的认同 ,再加上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最终,以佐野为代表的“结构派”成为学界主流[6] 。 在此背景下,早期东工大建筑学科师资的学术背景及研究课题,决定了东京工业大学的建筑学科定位于工程技术系统,其主流是“结构” 。

 

1887 年《学位令》(勅令第13 号)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博士学位制度的诞生。 据统计,截至20 世纪50 年代末,东工大有16 篇建筑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其中13 篇为建筑结构类,仅有藤冈通夫(1908—1988)、森蕴(1905—1988)与横山秀哉(1903—1992)等人的3 篇为日本建筑史的研究。

 

60 年代以后,尤其是1962 年清家清(1919—2005)、平井圣、青木志郎、石原舜介(1924—1996)等人博士论文的出版,才使建筑计画类在建筑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 日本建筑学会大奖历年获奖者的统计数据表明,建筑计画类的发展似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建筑设计(意匠)领域,先后成立了清家清研究室(1947—1975)、茶谷正洋研究室(1961—1994)、筱原一男研究室(1962—1986)、仙田满研究室(1992—2005)、坂本一成研究室(1983—2009)、八木幸二研究室(1987—2010),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安田幸一研究室、奥山信一研究室和塚本由晴研究室 。

 日本艺术与设计建筑博士留学,日本博士,好予日本博士

二、东工大建筑学科博士论文选题的特色性

住宅选题自日本开设建筑学科便作为研究首选,时任工部大学教师的木子清敬(1845—1907)则属于“住宅派”。 据统计,明治时期东京大学建筑学科共有175 人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共有50 种、160 件设计方案,其中住宅17 件,居各建筑类型之首。 从毕业论文来看,第一届毕业生片山东熊(1854—1917)的论文即为住宅研究———《论适合日本未来的住宅》,而同届的其他3 人:辰野、曾弥达蔵(1853—1937)与佐立七次郎(1856—1922)的选题“日本未来的建筑”也主要以住宅为例 。

 

自前田松韵、藤冈通夫始,东工大开始引领日本住宅史的研究[1] 。 早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时期,其建筑学科首任学科长滋贺的硕士论文即为《日本住宅的未来发展》(Futur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Dwelling Houses,University of Illinois,1905),其继任者前田松韵(1880—1944)的博士论文亦为住宅。 谷口吉郎(1904—1979)之后,尤其是以清家清的学生林昌二(1928—2011)、林雅子(1928—2001)、筱原一男(1925—2006)、茶谷正洋(1934—2008)、八木幸二等建筑师为代表的(住宅)设计作品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力 。

 

谷口1928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后获东工大博士学位并终其一生任教于东工大。 作为伊东门下生,其毕业设计“铁厂方案”、硕士论文《厂房建设研究》及博士论文(见表1)均侧重于结构类。 伊东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日本建筑”[11] ,而谷口则具体提出“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来重塑日本传统木建筑” 。 此外,谷口所讲授的课程亦是以建筑计画类为主。 早在1931 年10 月,谷口就在《经济往来》上发表《新的家庭居住模式︰高层公寓》,并于1932 年完成“佐佐木邸”的设计,之后又陆续出版《住宅隔热保温的基础研究图表》(同润会,1942)、《日本的住宅》(讲谈社,1957)。

 

清家清(1919—2005),1941 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图案科,1943 年毕业于东工大建筑学科。 清家清秉承了谷口的研究方向,终其一生致力于住宅理论的研究与住宅设计的实践。 据统计,在其完成的115 件设计作品中,51。 3%为住宅[13] 。 筱原师从清家,且与清家一样,以住宅为其一生的研究选题。 筱原的学生坂本一成的博士论文题名虽未标注“住宅”,但第4 章的标题则为《以住宅代表所有建筑类型》。 同样,坂本的弟子———奥山信一的博士论文题名《现代日本建筑师的创作理论研究》中亦未有“住宅”,但文中则以建筑师的住宅观与都市观为主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工大历史、计画、设计(意匠)、环境等二级学科的293 篇博士论文中,住宅研究约91 篇,占其总数的31。 1%,另据东工大建筑学科专门针对学士论文与硕士论文所设置的“冬夏奖”统计,自2002 年设立始至2018 年止,共有149 篇获奖论文,其中计画类有49 篇,题名“住宅”的则有22 篇。 由此可见,东工大建筑学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住宅”占有绝对的比例。 不仅如此,其完成的住宅设计作品亦获得一系列奖项。

 日本艺术与设计建筑博士留学,日本博士,好予日本博士

三、 东工大建筑学科的传承性

作为导师,清家清研究室共培养了170 余名学生,其中获得博士学位且长期任教于东工大并设有研究室的仅有筱原、茶谷、谷口(汎邦)与八木等人。 以上4 人唯有筱原继承了清家的衣钵,因为茶谷的研究侧重于构法,谷口(汎邦)则主要以教育设施环境为研究对象,而八木毕业后留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Q),之后以其硕士论文申请东工大(论文)博士学位。

 日本艺术与设计建筑博士留学,日本博士,好予日本博士

虽然筱原师从清家,并在早期与之共同探讨建筑空间问题 。 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不同点。 首先,从住宅观上来看,清家认为“住宅是生活的蔽护场所”,而筱原则认为“住宅就是艺术”“住宅亦是批判” 。 前者以功能性的观点来认识住宅,后者从精神层面来考察住宅。 其次,尽管清家的理论体系中并不涉及哲学,但却充分反映在其(住宅)设计作品中,即以日本住宅传统的元素(推拉门、榻榻米、屏风及家具等)来研究住宅空间的功能性问题。 为此,清家的住宅作品曾被格罗彼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称之为“日本建筑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与清家有所不同,筱原的研究从美学的角度,以日本传统的要素来探讨建筑空间的连续性与开放性。 正如筱原自己所说的“我选择传统作为建筑的起点。 我的作品全都是住宅设计……在诸如屏风、榻榻米、梁柱、独特的屋顶形状背后,也就是在日本空间的所有基本特征背后……诸如平面的分离构成、里面的正面性,以及从这些概念衍生出来的定式特征。 这些概念和定式成了空间构成的有力主体和方法 。 因此,以筱原为代表的东工大建筑学者“是一种相互之间认知的相同性和对立性同时存在的一种方式” 。

 

坂本一成在求学的不同阶段一直是筱原的学生,并接受邀请回归筱原研究室执教。 坂本的弟子———奥山信一、塚本由晴,同样继承了先师们的研究主题———住宅。 东京工业大学出身的建筑师,从清家清、筱原一男、坂本一成到塚本由晴,一直沿袭住宅建筑研究与设计的主题。 实际上,自谷口(吉郎)以来,历经清家清、筱原一男、坂本一成、塚本由晴,及至藤村龙至、长谷川豪等近年来崛起的新生代,东京工业大学出身的建筑师在日本现代建筑史、住宅史研究上的引领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筱原学派”的称谓,最初见诸由东京大学出身的隈研吾与京都大学毕业的竹山圣合撰的《筱原学派的建筑》(篠原スクールの建築)(《SD︰Space Design》1979 年第1 期),及至该词条为1996 年(英国)建筑出版社(Architectural Press)出版的《弗莱彻建筑史》(《Sir Banister Fletcher’s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所收录时,“筱原学派”才正式为学界所认知。

 

筱原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其门生,还影响了如伊东丰雄、妹岛和世、安藤忠雄等非东工大出身者。 其中,伊东直接被视作“筱原学派”的中坚人物。 妹岛更是对筱原表现出由衷的景仰,其毕业论文《勒·柯布西耶作品中的曲线︰意义与方法》(日本女子大学,1978),源自筱原《11 个住宅及建筑理论》(美术出版社,1976 年)的启示[19] ,而硕士论文《人物简介︰以19 世纪英国乡间别墅为例》(日本女子大学,1980 年),亦间接受筱原的影响。 筱原的竞争对手矶崎新也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尊敬 。 在国际上,筱原同样受到推崇,因为“在现代日本建筑师中还不曾有像筱原一样明确拒绝西方影响的关键人物” 。

 

由此可见,东工大建筑学科博士论文研究选题———住宅,之所以延续至今,俨然基于师生的衣钵相传。 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在不断追求创新的意识下,不给研究留白之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亦是办学的第一要务。 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则需要对大学客观的定位。 目前,中国的“学科评估”已成为常态化。 但在排名之后,如何避免同质化,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是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虽然“双一流”概念已经问世,但在学科整合背景下的竞争不是企业重组,而是各自寻找生存空间,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确立与自身学科历史、当下优势相匹配的发展方向。 或许,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系谱,能给予中国建筑学若干启迪。